台上有大殿,东西偏殿和山门一座,上覆黄色琉璃瓦。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有檐柱,斗拱。内部梁柱为彻上明造。殿前壁嵌“犹龙遗迹”,“道德真源”、“孔了问礼处”等古代碑刻三方(通),清代赞助碑二通。殿内原有老子紫铜坐像一尊,高二米余,古色黝然,铸工精当,殿左前方有铁柱一根,立于地上,传为老君“
赶山鞭”。一说为周王朝所赐柱下史之柱。大殿后原有老君炼丹房,房内有八卦炼丹炉。台上有
古柏十三株,山门下有石阶三十三级,以应老子飞升三十三层青天之说。
老君台原为明道宫的一部分。据大清光绪版《
鹿邑县志·古 迹·明道宫》记载:“
明道宫在东门内升仙台前,唐名紫极宫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为太清坛”。从此可知,该台始建于
唐代,至迟也应在天宝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皆有增修增建,遂成为一处庞大的古建筑群。映山门而南,近千米的中轴线上,南与陈希夷先生的白云庵遥相呼应。台前明道宫,为老子讲授道学之所;迎禧殿,曾是
宋真宗朝拜老子驻跸之处;文昌宫、
八角亭、游龙堤坊、过仙桥、万教之祖牌坊等主体建筑,高古素雅,气势伟岸。神道两旁,楼台亭榭,曲径回廊,蔚然大观。台上翠柏葱郁,紫气氤氲。台下湖水萦绕,芦花飘香。原来老君台道院西偏门旁有幅对联:“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对景抒情,当是名人手笔。院内碑碣石刻,林立有次。红梅与绿竹争胜,奇花与异草斗艳。葛藤攀老树,暮鸦呜晚钟。曲径通幽,从来即墨客骚人诗酒盘桓的妙处;殿阁嵯峨,自古为信土朝圣拜祖之佳境。偶有童子嬉戏于荷花丛内,时来老翁垂钓于绿柳荫中。加之晨钟暮鼓,袅袅香烟,宛然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可惜,这一风景秀丽的古建筑群,多毁于历代的兵火战乱之中,至今大殿东山墙上弹痕依然,记录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行。虽屡修不废,却远不及往昔之规模,环境风貌也受到严重破坏。十年浩劫,大部分文物又遭到一次较大的破坏,连老子紫铜坐像也未能幸免于难。抚今追昔,令人不胜沧桑之感。
老君台古来即为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
唐高宗李治、玄宗
李隆基、
武则天,
宋真宗赵恒与
苏东坡、
欧阳修等文化名人都曾来此拜庙烧香。我党和国家领导人
胡耀邦、
杨得志、
杨尚昆等同志也都曾来此参观过。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宾、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前来参观游览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文物政策不断落实,老君台这一闻名中外的千年古迹,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有力保护。1978年,县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灾物保护单位。1983年,正式划定了保护范围。1985年,又建县博物馆于此,专事全县的文物保护和管理。1986年,又升格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
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县政府拨出专款,重塑了大殿内的老子像。像为汉白玉雕成,工艺水平很高。1991年,省文物局又拨款十万元,对 台上、大殿 , 东西偏殿、山门、进行了大修,并且更换了
台阶石条,整修了台周女墙,挖补了台周烂砖等。1993年春季全国老子学术研讨暨经贸洽谈会前夕 ,县政府又拨款搞了重点保护区内的部分搬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