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三十一中学、第一〇三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2015—2018年)
第一部分 学校发展形势分析
一、学校概况
郑州31、103中是郑州市教育局直属完全中学,是郑州市示范性高中,2011年由郑州31中和郑州103中合并而成,两校均于1965建校。学校占地64.93亩,现有教职工280余人,其中高级教师60余人,一级教师100余人;硕士研究生学历20人,本科学历270人。目前,学校有72个教学班,在校生4200余名。
学校高、初中多年来连续荣获郑州市“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初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现为郑州市 “文明单位”、“基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学校还是郑州市学区长单位、郑州市德育特色项目学校、全国第三所微型化学实验学校、创新作文优秀实验学校、河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河南省足球进校园试点学校和国家课题信息技术与校本资源建设优秀实验学校。
二、发展优势
1.两校整合优势互补。经过几年的磨合运转,扬长避短,一线学科教师的整合已经完成,人员配置更加合理,初高中分设、班额科学配置,这些都为学校优初中、强高中格局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教师队伍勤奋敬业。在“荣校进取,追求卓越”学校精神的激励下,“人人干事创业、个个为校争光”,以“爱校、爱岗、爱生”为核心的大爱团队文化已见雏形。
3. 德育体系扎实有效。“以习惯养成促人格健全,以多元评价促个性发展的育人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德育课程已经呈现活动化、系列化、多元化、课程化特征,学生青春、阳光、活泼的个性正在彰显。
4. 课程改革日渐深入。构建道德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理念已成为课堂文化的核心。具有学校特色的“三三四多元课堂文化形态”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正稳步推进,课堂改革初显成效。“整体创优、捆绑考核”与“增值评价”“绿色评价”的教学评价体系初步确立并开始实施。
5. 口碑良好社会认可。两校融合促进了学校快速发展,中招、高招连年攀升的教育教学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在周边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学区规模扩大,作为学区长单位,为社会提供了更多优质资源,更多的老百姓信任学校,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为学校发展提供优质生源和持续不断的支持。
三、存在问题
1.学校管理工作不够精细。随着学校工作不断细化,粗犷型管理已经开始制约学校的发展,分工需更加细致,责任需更加明确,年级之间有不同要求,初高中有不同的管理特色,学校融合到了新阶段,部门之间需要进一步的整合,既需要高度的统一,更需要细致的分工要求;面对年级班级、学生数量剧增的状况,现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建设一支懂管理、会工作、能成事的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尤为迫切。
2. 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教师课改理念仍需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发展不平衡,能够开发高质量校本课程的偏少,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比例低,年轻教师比例偏高,教师性别比例失衡,能够胜任从七年级到高三循环教学的教师人数偏少,能够胜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比例偏低,缺乏风格独特、辐射引领作用强大的名教师,部分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校医、图书管理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社团指导等专任教师缺乏。
3. 德育课程体系不够规范。 学生主体为一般工人和打工族子弟,家庭教育薄弱,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心智健全等问题较为突出。而德育缺乏顶层整体设计,计划性不足,针对性不强,为活动而动,目标不够清晰,思路不够开阔,德育工作队伍仍限于班主任,影响力大、执行力强的班主任还很有限,效果事倍功半。
4. 课堂教学改革不够高效。课改理念已经渗入人心,但实践探索的方式方法仍然匮乏,操作层面创新不足,被动的形式主义依然存在,广大教师的改革行动欲望仍待激发,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充斥课堂,课堂教学这个瓶颈依然有待突破。 “三三四多元课堂”教学模式未见显著成果。
5. 服务保障工作不够满意。虽然我们也提出了“后勤不后站、行政服务一线”的理念,但工作意识还没有转变为服务意识,我们还没有为师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实验室、图书馆、数字校园、住宿依然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师生就餐满意度有待提高,真正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的举措还偏少。
6. 学校办学特色不够鲜明。面对高中发展多样化、特色化趋势,学校发展模式相对单一,无论是德育课程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都还没有能在全市领先的特色品牌,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影响了社会声誉的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到:学校基础条件较好,提升空间广阔,但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德育建设、课堂改革、后勤保障尤其是办学特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学校发展,亟待下一步解决。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及办学理念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学校工作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立足校情,把握学校教育特征,面向社会需求,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抓队伍,促内涵,强质量,创特色”,努力创设温馨和谐、充满生机、启迪智慧、人民满意的优质学校。
办学理念
让每一位教师成长,让每一位学生成才,让学校成为师生成长成才的沃土。
第三部分 学校发展目标
办学目标
着眼内涵发展,通过不断地完善、创新、提升,使管理精细严实,教学诱思高效,师生“人格健全,个性发展”,以“爱”为核心,丰富爱的内涵,打造有灵魂的教育,创建充满大爱的学校,最终实现学校由一般化层面向特色化层面的飞跃。
培养目标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南,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品行,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努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既全面发展、又彰显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体措施
1.达成一种共识:和谐谋发展,同心铸品牌。
2.抓住两个载体:以德育体系建设为载体,以“三三四多元课堂文化形态”为载体。
3.推进三项工程:“学校管理精细化”工程,“教师队伍提升”工程,“办学特色培养”工程。
4.把握四个关键:人才强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亮校。
第四部分 具体目标及达成措施
一、管理创新
目标:
以“荣校进取,追求卓越”为文化内核,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增强管理层对于学校共同价值取向的认同感;优化整合统领学校工作大局,严格管理流程,落实学校规章制度,依照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坚持严、细、深、实、快的工作作风;以打造师生绿色生态教学为宗旨,提升教育质量与师生生活质量,巩固完善制度化、民主化、人文化和信息化的学校管理体系,实现“严守规范、落实精细、追求精致”的管理目标。
措施:
1.从文化内核入手,继续强化“荣校进取,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融合两校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全校上下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为落实办学目标、管理创新目标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坚持以“校长负责制”为中心的行政决策机制,落实分管校长责任制和 “主任负责,权责统一”的中层行政管理机制。
3.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树立“引领、规范、激励、约束”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执行力、创造力,上通下达,政令畅通,促进工作绩效的不断提高。切实执行岗位聘任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完善捆绑考核措施,建立科学的量化评价和奖惩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每一个教职工的内在发展动力。
4.打破思想壁垒,进一步推进学校深度融合,在教师基本融合的基础上,扩大行政管理人员交流融合的范围,全校一盘棋,科学布局,优化处室机构,促使行政管理工作精细高效。
5.继续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加大年级管理负责制实施力度,进一步放权放责,充分发挥年级管理委员会的作用,针对年级过大,班额增多的新问题,探索管理的新办法,形成年级之间、班级之间的竞争机制。
6.充分发挥信息教育中心职能,搭建高水准的信息管理、研究和交流平台,开发校园网互动功能,构建数字化校园,并确保其在全市的领先地位。
7.强化党组织的监督保障作用,落实干部考核制度,强化干部工作网格化制度,规范校务会议制度、学生自主管理制度,严格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
8.畅通民主渠道,密切干群关系,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对学校管理的监督作用。进一步发挥教代会职能、加强学代会、家长委员会建设,搭建多元参与学校管理的平台。成立新的评估小组,完善学校发展自评机制,每年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使“学校发展人人有责”逐步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形成“校兴我兴、校荣我荣”的共赢氛围。
9.健全教师档案,完善发展评价机制,量化考核,捆绑评价,整体创优,强化团队建设。
10.建立学生多元化评价体制,发挥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功能,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综合素质等。实行导师制,重视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
11.争创市、省文明单位和平安建设基层创建示范单位。
二、德育建设
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续德育生态文化建设;结合我校初、高中学生的不同情况,努力探索“以习惯养成促人格健全,以多元评价促个性发展”有效途径,围绕“爱”实施“活动育人”,让学生充满爱心,突出“荣校爱班教育”和“感恩教育”;形成“一个年级一个品牌,一个班级一个亮点”的管理特色。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培养有灵魂的学生,着重塑造学生善良的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的礼仪、健全的人格、阳光的心态、健康的体魄。使德育工作走上规范化、系列化、多元化、课程化的轨道。
措施:
1.树立“大德育”工作理念,使学校德育从单一的以班主任为主体转向以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多元为主体;从形式单一的校园德育转向丰富多样的社会德育;从以课堂为主的静态德育知识灌输转向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动态德育课程。
2.确保“郑州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郑州市社会实践工作先进单位”“郑州市书香校园”等先进荣誉称号。
3.继续细化常规管理。落实责任制,加大管理力度,稳定校园秩序,坚持按规律育人,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4.通过专题活动、主题班会、讲座、竞赛评比等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社团活动,在全校形成一种习惯养成和个性发展的气场,促进学生习惯养成和个性发展,使学生的行为习惯由知到行、由自觉到自然,个性发展有平台、有市场。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固化一批精品,形成德育系列课程。
5.以课改为契机,围绕“习惯养成、多元评价”增设选修课,对已有的校本读本——《学生手册》、《学生一日行为规范简本》、《中学生修身礼仪之要》、《行为习惯箴言集》、《学生多元评价实施细则》、《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进一步修改完善;把比较成熟的专题教育、特色活动文本化,再形成一批德育校本学材。
6.强化德育队伍、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年级长周例会、班主任、副班主任月例会实效;提高每学期班级管理研讨会的质量,组织班主任撰写教育叙事、教育心得、班会设计、活动创意等班级管理感悟,并将班级管理成果整理提炼,集结成册,提高德育管理的品位层次;充分发挥名班主任工作室的辐射引领作用,使其成为培养优秀班主任的摇篮。
7.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化,加强学生会工作培训力度,完善年级自律委员会,规范值周班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具有综合能力、领袖气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制定相关方案,形成初步的文字材料。
8.争取家长合力,让家长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榜样,传递正面的影响,让家长受到尊敬,解除家长的烦恼。结合增值评价报告,确立年级家长会主题,突出家长会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家长会课程体系并继续完善家访活动考评机制。
9.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心理咨询室管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提升心理咨询室在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指导和干预作用。完善制度,落实“阳光体育”活动,从课程的高度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等非智力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0. 发挥团委、学生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职能,规范社团活动管理,完善社团评价制度,研发社团活动课程。开展以学生自主策划、自主组织、自主评价为特色的社团活动,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切入学生情感世界,使学生在校园环境中释放青春的热情。鼓励社团承办校级赛事,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社团,扩大社团在校内外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发挥文化引领、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特长的精神乐园;加强家长、学生、教师志愿者团队建设,开展活动,规范管理,完善社区志愿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进一步丰富师生国际交流形式,做好外教和留学生的手续办理和日常教育、安全管理工作。
三、队伍建设
目标:
高标准,严要求,加强教职工的职业理想教育促进教职工的专业素质提升,强化团队归属感(爱校),岗位责任感(爱岗)、业绩荣誉感(爱生),创建有大爱的团队文化。通过强化个人进修学习、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完善教师评价机制等途径,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升,尤其是专业素养、教育境界的提升;坚持“校本教研、校本研修、学校科研”三研一体化,完善中、青年教师发展梯队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理论水平与教育教学能力。
措施:
1.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要求干部在“三严、三勤、三高”的基础上, 做到 “一个深入”、“两个带头”、“三个到位”,即“深入一线,高效办事”,“带头吃苦奉献、带头做好本职”,“管理到位、措施到位、督查到位”,成为“素质过硬、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领导集体,感召全体教职工,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形成学校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精神源泉。继续深入开展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和“党员先锋模范”岗位实践活动,开展“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结对子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后勤职工队伍建设。强化“服务育人”意识。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离不开高效、和谐的行政服务保障。行政人员要做到每日三问。
3.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大爱意识,爱学校,以学校的发展为荣;爱课堂,为自己的成绩自豪;爱同事,为他们的进步高兴;爱学生,因他们的成长快乐。开展 “向同事学习、榜样就在身边”,讲述我身边的教育故事活动;多元评价教师,人人争做“最好的自己”。进一步丰富教师节期间表彰的项目设置,使之成为树正气、聚人心的嘉年华。
4.强化教师个人提升。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薄弱点制订《个人专业提升三年规划》,并结合实际设定小课题研究,撰写教学反思论文。
5.结合学校新出台的《内涵提升项目组织实施方案》,以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为抓手,促进内涵项目提升;完善教师培训、学习、督导评估机制、修订教师专业发展量化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其督促作用,并使之规范化、常态化。
6.结合书香校园创建,丰富读书活动形式,精选一些项目常态化,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活动,做职业读书人。
7.继续尝试探索和开拓较为稳定的学术交流通道和合作模式,鼓励创新型优秀教师通过学术交流通道走出去,提升自身的科研与课程建设能力;在经费支持小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的得出的有益成果给予经费和出版支持,摸索教师有形成果知识产权购买服务方式,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向全体教职工推广,进而增强学校学术竞争力。
8.落实青年教师培养“三项制度”;尝试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发展学校,成就自己”的征文活动,鼓励青年教师自发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共同探讨教育教学工作出现的问题,坚持“学习——改变——成长,我们一直走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的学习理念。激励他们练内功、树形象,在工作中尽快出名课、出名师、出名文、出名生。 积极参与申报郑州市第五届市级名师评选活动,争取再获评一位市级名师。
9.做好国家、省、市级常规培训以及硕士学位学历提升工作。
10.协助市级名师工作室和学科课程研究基地开展工作,指导其开展活动,协助名师形成有形成果;规范学校名师队伍的管理,落实责任,促进校级名师的成长;以名班主任工作室为依托,引领我校班主任队伍层级提升;吸引一批青年教师进入这些集体,扩大优秀团队规模,逐步使他们成教师队伍建设的助推器,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加速器。
11.通过教育沙龙、名师讲坛、教师论坛等途径,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境界。以校内观摩课、研讨课、名师示范课、引领课及省、市、学区优质课为载体,开展课堂观察、诊断交流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12.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推广的培训力度,组织微课制作大赛、博客大赛,开展活动,帮助教师提高使用云技术、熟练使用自媒体的水平,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提高“班班通”、“东师学科信息资源库”等的使用率。
四、课程与教学
目标:紧紧咬住教育质量提升这一中心目标不动摇,以校本研修和学科课程研究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狠抓集体备课,以提高“双维度”学案编写质量为抓手,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做好班级小组建设的顶层设计,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全面铺开,完善“三三四多元课堂文化形态”理论与实践体系,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日益高效,实施作业规划建设,提高评价的有效性,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初步形成有特色的教学文化和班级文化;对年级落实目标管理,全年级教师目标一致、责任一致、利益一致,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三年内初中迈向全市中上水平,高中一本、二本人数翻一番,继续领跑市级示范高中。
措施:
1.确保郑州市普通初中、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争创学科教学特色学校,在其他教育教学工作评比中,争创佳绩。
2.强化学区工作,做到理念引领,质量引领,管理引领,以点带面,有所突破,以学区建设促进学校工作,以学校工作引领学区建设;面对新的学区划分组合,创新思路去开展学区内主题教研、公开课展示等活动,统一考试检测,提升交流效果。
3. “三三四多元课堂文化形态”,进一步推广双维度学案,倡导备课组开展反馈评价和作业规划设计,真正实施“学案教学”;推进小组合作学习,重点是小组“学习、研讨及探究”的文化氛围和评价的有效性建设,课堂的展示应呈现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热爱课堂,进而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4.办好一年一届的课堂教学研讨月活动,开展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观摩课及名师教师示范课活动,结合慕课、微课制作创新形式,让教师乐于参加,设定目标,与课题结合,在实效上下功夫,要取得活动成果。
5.进一步规范考试流程,实施学生自我分析,加强学校层面分析;将绿色评价、增值性评价体系、教育局质量分析系统和我校原有评价体系有机整合,创建学校新的分析评价方案;
6.继续以集体备课为课改攻坚、校本教研的突破点,来突破课堂教学瓶颈;围绕教研组、备课组两个平台,以课标分解、有效设计、作业规划为载体,提高教研质量,教务处加强过程管理,及时考核评价,领导网格化工作要继续深入,集中力量,专题调研,定年级跟踪,选择突出点,以求突破。
7.加强教研组建设。突出学科教学的指挥功能、师资队伍的建设功能、教学质量的监控功能、教学研究的组织功能。创设专业引领、同伴互助、集体反思的教研氛围。鼓励教研组、备课组围绕学案编制、课堂生成、作业布置、命题设置、质量分析、培优补差等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堂观察和集体备课活动;建立教研组建设评价机制,积极促进教研组特色建设,尤其重视校本试题库、学案库等资料的汇集,建立学科交流平台。资助1~2个教研组召开一次高水平的学科研讨会。打造1-2个有层次,在全市特色鲜明,领先作用突出的教研组。
8.加强备课组建设。集体备课应做到“三定”(定时间、内容、主备人),个人主备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共同解决教法、教材疑难,取长补短,打好团体战。实行“主备课人”制度。每周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由一位教师作为“主备课人”,每次集体备课活动时,要对上周授课情况进行小结,应特别重视对“课前分析”的交流,对下一周授课内容、形式、流程、学案进行重点研讨。每位教师要重视二次备课这个环节。在上课之前,对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学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处理。
9.年级分段侧重。起始年级是衔接过渡,抓习惯养成,让学生想做学生。重视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通过课堂改革减轻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在高效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中间年级围绕教育教学管理目标,落实好常规教学的每个细节;毕业年级贯彻落实“二八”理论,首轮复习夯实基础确保大面积上线。二轮专题明确,解决重难点,三轮综合复习,面向全体。高中的工作关注点由三本、二本向二本一本转移,这是我们今后的中心所在。
10.继续加强以教学常规为抓手的精细化管理,坚持教学情况每天通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进一步规划作业设计,作业建设要取得阶段性成果,针对AB班的不同学情,教学目标分层提出、教学知识分层实施、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分层布置、学生评价多元进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向学有所获、学有信心的方向努力。
11.加强图书管理,提升图书馆服务教学的意识,丰富馆藏,扩大流通量、借阅量,提升语文阅览课质量,打造阅读特色,是语文组的重点项目,出台实施方案,大胆实践,使语文阅览课成为我校的又一个学科特色品牌。
12.严格实行特长生训练、学习等责任制管理制度,确保特长生学习、专业同步发展。探索完善体育课选项教学,推广“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确保足球进校园试点校的成功,以女足、手球、攀岩为支点打造体育学科特色。
五、办学特色
目标:
立足我校学生实际,狠抓学生习惯养成和个性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开放多元的启智渠道,为学生构建情智并重、快乐和谐的生态校园,初步确立“师生为源,书香浸润”的品牌特色,通过形成“以习惯养成促人格健全”、“以多元评价促个性发展”的育人启智特色,以实现我校“由一般化层面向特色化层面”飞跃的发展目标。
措施:
1.成立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出台方案,推动实施,定期研讨,总结反思,稳步推进。
2.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将“习惯养成”、“多元评价”的办学特色渗透于“学校精神”、“校风校训”、“楼道文化”、“班级文化”等各方面,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3.加强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围绕多元评价增设选修课,丰富完善体现我校办学特色的校本教材。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扶持力度,大力开展以学生自主策划、自主组织、自主评价的社团活动,扩大社团影响,增加高层次研究型社团的数量。
5.在强化意识、创设氛围、制定措施、尝试途径的基础上,逐步从内容、形式、考核评价等各方面完善办学特色,再通过三年努力,达到“特色(阅读)亮校”的目标。
六、校园文化
目标:
以两校融合为背景,以体现办学理念为宗旨,以“荣校精神”为核心,以习惯养成和多元评价为重点,着力打造温馨和谐、健康多彩的校园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努力使学校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
措施:
1.专职处室负责,出台方案,推动实施,学校定期督导,稳步推进。
2.出台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规划方案,统一规划、布局校园文化。两校区的布局设计和文化包装要达到“五体现”:体现时代特征,体现学校精神,体现办学特色,体现初、高中不同定位,体现文化品位。
3.加强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围绕“师德建设、习惯养成、多元评价”等内容开展多项活动。重点为针对教师的“教育沙龙、名师讲坛、教师论坛”活动;针对学生的“学国学、诵读弟子规”、“养习惯、日三思”、“校园文化艺术节”、“庆十四岁生日、扬青春风帆”及“我的十八岁,新的起跑线”等主题活动,精心提炼,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文化品牌。
4.注重对教师、学生的人文关怀,通过校园建设的“人文化”缓解师生的身心疲劳,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
5.建设学校成果展室和校园文化长廊,拓展“荣校教育”阵地。
以书香校园建设为载体,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提升,学校全方位、多角度设置开放型图书馆,处处有图书,师生时时能阅读。
6.完善校园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搭建校内网络社团活动平台,形成师生个性化网站集群,丰富师生个性化学习空间,构建多样化交流平台。
七、教育科研
目标:
以探索《“三三四多元课堂文化形态”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为抓手,以校内校本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建立一支稳定的科研骨干队伍,形成教师广泛参与的科研队伍结构,逐步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功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做到“三研”一体化,同时按照学校课程规划,继续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质量再上新台阶,实现科研兴校目标。
措施:
1.继续推进儿童研究中心工作,建立一支以兼职教科研员为主的教科研队伍,以课题研究带动课程改革,并实施经费支持。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三三四多元课堂”文化形态理论体系与实践框架。
2.积极参与各级科研活动,做好课题申报成果评审工作,确保教科研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3.继续推进研学课程,成立研学教研组、制定章程、促进研学课程走向成熟。
4.继续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按照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引导课程建设,有计划、有过程、有评价、有考核;实施经费支持,新开发一批,成册一批,提炼为精品一批,保证数量和质量,扩大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择余地。
5.规范校刊编辑部人员、财务、责任,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管理,丰富《在路上》版面、栏目、内容,规范校刊用稿管理方案,提升《在路上》课改服务质量,进一步丰满学生版栏目,使之成为学校的文化品牌。
6.做好编辑印刷工作,推进课改成果有形化建设,做好校刊《在路上》、校刊汇编、优秀成果论文集《笔耕》、教师手册、学生手册、校本课程、研学成果集、各种档案汇编等,逐渐系列化、特色化;尝试出版学校集体成果和个人成果著作。
7.初步建成网络教研平台,完成网络教研体系设计,开通教职工网络教研主页(校内博客),逐步实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估数字化,网络教研常态化。
8.开通教师学术交流通道,鼓励老师积极参与高端学术活动,营造校内学术氛围,逐步提升教师和学校学术水平。
八、设施建设
目标: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营造平安、文明、和谐校园,为师生创设一个布局美观、设施现代、氛围和谐、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环境。逐步实现校园管理信息化、数字化。
措施:
1.改善办学环境。完成校园文化长廊和庭院的设计和大部分建设。
2. 做好硬件维护,及时更新调整,保障校园网畅通运行,出台学校校园网站建设整体体规划,确保郑州市优秀网站称号;建立公众号微信平台,重在使用率的提高,努力提升教育教学和办公信息化程度,筹建创客实验室,建设“智慧校园”。
3.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加强校园安全网络管理,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建设平安校园。
4.加强对校内外资源的有效利用,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化,建设节约型校园,提升服务实效。
5.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
6.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
第五部分 发展规划目标达成的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讨论学校发展《规划》,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论证和修订,使全体教职工充分理解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内涵,培植学校共同价值取向的认同感,树立共同发展愿景,构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符合学校实际的学校发展规划。引领教工理解《规划》实施对于学校发展和自身发展的战略意义,创设良好的发展舆论氛围,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二、组织保障
成立学校《规划》实施领导小组,明晰发展思路,明确工作职责,并分年、分块抓好实施。发挥班子成员的引领示范作用,发挥中层干部、年级长、教研组长、班主任的骨干带头作用,带动全体教职工积极投身《规划》实施。
三、后勤保障
后勤部门要为实施《规划》创设一切条件。除完成本部门的责任目标外,要为其他部门提供服务保障。要创新服务举措,提高服务能力,提升软、硬件建设水平,协调好学校内部各种关系,关注时代发展趋势,最大限度为老师提供便捷,推进《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评估保障
1.成立学校《规划》评估小组,组成由主管部门、教育专家、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代表广泛参与的评估机构,全面、客观、真实地进行评估。
2.依据学校发展《规划》,各部门、各学科、个人要进行分解,分阶段制订出较为详尽的落实方案,以保证《规划》内容落实到位。
3.建立阶段性自评机制,各部门、各学科、个人每年对照《规划》进行一次自主评价,确保学校分年目标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