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教学 >> 科研成果 >> 详细内容
教育教学
 
科研成果 >> 正文
深度学习,精准评价,系统推进学科建设
日期:2021-03-24 08:10:03  发布人:admin  浏览量:707

——2020-2021学年上学期教学与科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美好教育”理念为指引,立足新一轮教学改革和高考内容变革,依托“高中多样化综合创新”项目实验,落实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从“六个向”着手:向科研教改要质量,向常规管理要质量,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要质量,向招考制度改革要质量,向生源结构改善要质量;落实“研课标、强备课、重设计、精课堂”思路,围绕“深度学习”“精准评价”主题深入探索“研-教-学-评一体化”工作策略,逐步提升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一)学科建设。全面启动学科建设工作,各学科出台学科建设方案,树立学科建设目标,确定学科建设具体措施。

(二)课程建设。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读天下课程体系,深入推进五位一体综合创新项目,探索“研-教-学-评”一体化工作策略。

(三)深度学习。以项目实施为依托,立足实验学科,加强集体备课,系统研究三三四多元课堂文化形态下深度学习方案设计模型、教学方案和教学评价方案,逐步建立深度学习教学标准。

(四)精准评价。以项目实施为依托,立足实验学科,基于教学评一体化平台和会课系统,开展情境化命题研究,建设精选精炼校本题库,开展周测试验,强化评价与反馈,逐步建立教学评价标准。

三、工作任务

(一)学科建设

1.融合课题研究,深入落实以研兴校

坚持并完善“研究立足课堂、课题出自课堂、成果服务课堂”的学校教科研模式。围绕综合创新高中建设,构建“全学科阅读”“教学质量评价”“创客教育”“大美育教育”“体育选项教学”在内的“五位一体”实践格局,围绕“深度学习”“精准评价”相关主题内容,结合日常工作中的困惑点开展策略实践研究,引导教师探索自己的教学和管理策略。校内开展立项,全员参与。通过校内立项评审的课题直接进入市教科所课题立项评审程序。鼓励各教研组备课组积极参与学校“深度学习,精准评价”总项目研究,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设置语文、历史、生物、数学、地理、化学为试点学科,采用校外专家指导和校内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校本化的深度学习和精准评价模型设计和实践策略,尝试建立本校教学标准和教学评价标准。

2.启动学科建设,建设特色品牌学科

各教研组要把学科建设工作放在第一位。要明确教研组是全面落实本学科课程标准、引领本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研究组织。各学科组应结合本学科实际制订建设方案,明确教研组在学校发展和课程建设中的作用与责任;发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引领作用,培育“专业引领,共同成长”的教研文化,形成本学科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的特色。各教研组应不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每个教研组每月要进行至少一次的学术讲堂,实现教研组学术讲堂常态化;狠抓教学常规,落实教研组、备课组主体责任,提高模块与学段学科教研的实效性;每周抽查教学案和作业设计及其实践情况。充分发挥发挥名师、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做好地理、化学、体育、心理健康等学科课程研究基地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出若干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教研组、备课组;形成学科有形成果,为教研组、备课组出版集体著作。做到每个学科都有学术带头人,每个学科都有专业引路人,每个学科都有成长共同体,最终实现一个学科就是一个品牌。

3.推进集体备课,设计深度学习方案

集体备课的基本框架是“四问四统一,四定四步走”。“四问”即:高考改革要求我们怎么做、我们自己想要做什么、目前的条件下我们能做成什么、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成果如何呈现。“四统一”即: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评价。“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试课人(说课,或者无生上课)。“四步走”即:个人初备,个人详备,备课组内试课,个性化课堂呈现。备课与集体备课应由整节课的准备逐步向微课程、知识点、环节设置、分类评价的设计转变,逐步探索深度学习方案设计模型和实践策略。以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为主要内容,变“备课时”为“备资源”;以学习小组活动组织为主要方式,变“重教授”为“重自学”;以自主学习指导为主要手段,变“讲答案”为“讲方法”;以深度学习方案和评价设计为途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组内做好分工合作,逐步建设本学科的“公共资源库”。未经“试课”的教学方案不应该出现在课堂上,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各备课组在下一周上课之前上报集体备课的课件和下周课程计划。

(二)课程建设

1.完善课程体系,推进整体课程建设

不断加强课程建设,重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完善“读天下课程体系”设置,以国家课程为核心,以研学旅行课程、美育课程、创科课程、文体课程为翼;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德育课程双体同步发展,把大自然、人类社会都作为阅读学习的对象,形成“一核四翼双体”立体化的完整体系。建设“读天下,无书不读;读学科,门门精通;读人生,无不成功”的校园阅读文化。把学校建设成一个美丽的书香校园,一个读书的地方,一个读天下的地方,一个个性成长、健康发展的地方。

2.开足国家课程,建设特色品牌课程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各科各类课程,严守国家课程核心并不断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同时通过全学科阅读、学科故事大会、学科语言体系研究等策略深入构建“全学科阅读课程体系”;通过引导多学科参与,协同开发省内外、国内外资源等策略深入构建“研学旅行课程体系”;通过体育学科选项教学培养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推进“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做好校园足球、攀岩、科技特色项目建设,助推“一校一特色,一特一品牌,一品一组织” 即“一校一品”工作,深入构建“选项体育课程体系”;通过精品课程开发、美育写生、研学与游学相结合等多种渠道深入构建“大美育课程体系”;通过“一面,三点,全开放”策略全面推进课程实施,深入构建“创客课程体系”;探索劳动课程建设。

3.提升技术修养,推进技术课程融合

不断深化“互联网+”思维,树立信息化2.0意识,建立一支“教育大数据”应用开发队伍,积极开展和院校、科研院所及专业机构的合作,力争尽快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教育数据处理技术方面形成突破,重点从“教育教学互动软件开发”、微课制作、慕课制作、班级教学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收获成果,并形成稳定的运作、开发、服务模式。进一步促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信息化,智慧化;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组织开展学科微课制作大赛、博客大赛等,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提高“班班通”、“东师学科信息资源库”的利用率。为“深度学习,精准评价”提供技术保障。

(三)深度学习

1.选择语文、历史、生物三个学科开展实验,设计深度学习方案模型,探索建立深度学习教学标准

各教研组出台学科建设方案,各教研组尤其是实验学科积极参与深度学习方案模型设计、课堂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以专家引领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深入探索“深度学习”设计、实施、评价等一系列策略,探索建立本校深度学习教学标准。

2.加强专业督导,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围绕“研课标、强备课、重设计、精课堂”思路,深入研读课标,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继续加大课堂教学督导力度,实施开门观课;以展示课、常态课和毕业年级复习研讨课相结合,紧紧围绕教学案优化设计和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开展研读课标、学科教研、教学案设计、作业建设、高招命题研究等活动;强化以年级和教研组为主导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教师专业水平和学术提升。推出一批教学规范、成绩突出、专业学术水平较强的教师典型;形成教师有形成果,为教师出版个人学术专著。

3.深入研究课标,基于核心素养教学

基于东师教学评一体化平台、会课平台等探索深度学习课堂教学整体流程,探索基于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策略。开展基于数据的精准教学和实证反思。在三三四多元教学模式框架下,每位任课教师根据自己梳理的不同课型的课堂流程,优化教学案设计,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实施体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全面推进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深度应用,逐步实现由依赖教辅资料和高强度重复作业的低阶思维训练方式向培养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方式转变。

4.探索多元通道,完善高考培育体系

探索构建文理兼优与体育、音乐、美术、创客自主招生相结合的高考多通道培育体系,建设普招与自主招生相结合的高考立交桥。加强高三年级优秀学生和临界生、踩线生的精准辅导,同时以“读天下课程体系”为统领,五育并举,系统推进体育、音乐、美育、创客等项目课程建设,班主任、任课教师和项目负责人要相互理解,克服本位主义,在对参与项目的学生思想教育上形成合力。让参与项目课程的学生有正气、懂感恩,在专业提升的同时,学业上也有赛场上的拼搏精神,能认识到任课教师、班主任和项目负责人对其成长的付出,学校的付出,国家的投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和感恩心态。

(四)精准评价

1.选择数学、地理、化学三个学科开展实验,进行课时评价设计、周测评价设计、针对性评价设计,探索建立本校教学评价标准

各教研组依据学科建设方案和项目研究实施方案,积极参与精准评价方案设计、自主命题能力提升、教学管理数据可视化、智能数据驱动精准评价与精准教学等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以专家引领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深入探索“精准评价”设计、实施、反馈等一系列策略,逐步建立本校的教学评价标准。

2.开展周测试验,完善精准评价体系

周测主要是对本周或者近段时间教学情况的检测评价。备课组内老师分工合作,设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阶段的周测评价。在集体备课时,谁设计,谁主讲,其他老师提出建议,每一位老师都要紧密结合真实的教学结果,提出真正有效的建议。要明晰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还有哪些内容掌握的不好,有针对性地选择试题设计周测,充分利用会课系统和一体化平台的便捷功能,对学生开展最有效的检测评价。以求真正发挥巩固已学、弥补未学的作用。各学科协调周测时间,避免学生学习任务过于集中的现象,各学科随堂作业布置也要有取舍,要避免题海战术。

3.实施捆绑考核,不断推进整体创优

以“整体创优,捆绑考核”为评价原则,做好高一高二月考、期中、期末考试评价和高三年级二测、三测、联考评价,做好高考质量分析。及时指导各年级各学科教学,不断“研-教-学-评一体化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改进评价方式,以高考内容改革为导向,加强与东师理想资源平台和会课平台合作,开展高考前期的调研、模拟试验工作,为高考改革做充分准备。开设生涯规划课程,为选科走班做充分准备;利用会课平台和教学评一体化平台改进学生评价工作。

四、常规管理

(一)规范科研管理,向科研教改要质量

坚持“研究立足课堂、课题出自课堂、成果服务课堂”科研工作的基本模式,逐步探索“研-教-学-评一体化”的科研、教研、教学、评价相结合的整体工作思路,设定年度研究项目,出台研究实施方案,将校内项目研究和市级课题立项融合实施,通过校内立项评审的课题直接进入市教科所课题立项评审程序。设立学科试点,采用校外专家指导和校内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校本化的深度学习和精准评价模型设计和实践策略,逐步建立教学与评价标准。

(二)规范检查督导,向常规管理要质量

继续落实教学巡查制度,并记录教务日志、教室日志,教务处值班人员对全校当天教学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并做好教务日志记录,对表现好的班级、教师做及时通报表扬,对出现问题的班级、教师及时反馈校正。作业(评价检测)检查采用定期与不定期,抽查与全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量化分数、等级,纳入个人、教研组量化考核,对出现问题严重的学科、教师要进行谈话,及时纠正不科学的做法。对评教评学的成绩及意见建议统计,定期召开学生、教师座谈会,解决亟需问题,形成良性循环。

(三)规范教研活动,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学科教师都必须按时参加学科教研活动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教研组长要按要求报每周五下午上报下周的教研活动内容,做到学科教研活动丰富多彩,做好解读课标和学习研讨学科相关教研资料,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各学科应不断探索完善集体备课策略,个人主备与集体试课相结合,分工合作,协同发展,打好团体战。

(四)规范质量分析,向招考改革要质量

引导老师不断关注高考内容变革,加强考试质量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信息收集等方式,做好评教评学及学情调查工作,了解、掌握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对有问题教师及时谈话,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做好教学工作指导。借助大数据进行学生自我分析,年级组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提高分析质量,依据教情和学情,及时、合理地评价和调控课堂教学。对各备课组的教学成绩实行捆绑考核。利用“整体创优、捆绑考”的方法,加强高三毕业年级的考核,推动高三师生打好团体战,努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核发:admin 点击数:707收藏本页